首页师资团队研究中心师资团队新闻动态关于我们
五四青年节|每4个中国青少年就有1个抑郁:为什么好好的孩子养着养着就抑郁了?

五四青年节,是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日子。

 

但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青少年抑郁症的常态化。据《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

我们再来看看《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30.28%。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成人。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些无助、迷茫的青少年。抑郁是青少年最为多见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是自杀的重要风险因素,也会对青少年的认知、社交、学业等多方面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最近,网传天津一周内有6名学生自杀,让我们越发感受到,青少年抑郁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

很多家长常常有疑惑:

明明我们倾尽了所有去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为什么到头来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叛逆甚至是一纸抑郁症的诊断书呢?

是哪里出问题了吗?是的,这一定有个地方出问题了。

一位母亲无法与孩子沟通找到涵创老师咨询求助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住校、父母外出工作这样缺少父母照顾与陪伴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孤独、手机成瘾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睦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风险更高。

孤独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是个体社会关系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总体上四成左右的青少年有时或经常感到缺少伙伴、被冷落或与别人是隔绝的。

青少年群体孤独程度比例

 

 

 

 

 

 

孩子抑郁,仅仅是心态不好吗 

 

 

 

 

 

 

 

 

值得家长注意的是,青少年的抑郁症常常并不表现为成年人的情绪低落或者是精力不足。

现实案例中大量青少年抑郁是轻度或中度以下,情绪虽然低落,思维言谈依然活跃,以致经常让家长误解,以为根本不是病,而是懒、作、矫情、怕苦,因此导致亲子矛盾,延误治疗。

换个角度,这其实是好消息,说明症状相对较轻,治疗方案也很多元。

当然,青少年的抑郁症也有一些典型症状,比如睡眠困难;特别容易愤怒,总觉得自己做不好,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或总感觉到头疼、胃疼等身体不适;孩子经常在学校与同学打架甚至顶撞老师,不愿意与同龄人接触。

涵创专家导师日常接触抑郁的孩子家庭咨询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及时预防抑郁!

 

 

 

 

 

 

 

在近年“内卷”的大环境下,城市里的孩子每天都卷于学习成绩、拼名校,每天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兴趣班,导致孩子心理压力巨大,还有过度溺爱、管教过严或缺少陪伴,在遇到挫折难以承受,自卑、叛逆、内向等等心理问题日积月累,逐步抑郁自s……

 

 

 

 

 

 

 

 

相比城市里的孩子,由于缺乏亲密关系的情感支持和正确引导,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更是令人担忧。特别是留守儿童群体大多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更没有自我约束力,只能沉迷网络,在虚拟世界寻找快乐;当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时,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得不到正确的疏导,有的孩子被欺凌或学坏,自暴自弃,心理问题更大……

 

 

 

 

 

 

孩子在涵创接受2个月的咨询发生巨大改变

 

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即使是单亲家长不能将自己的婚姻不幸迁怒于孩子,应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让他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而非父母的附属品,家长不应该过分干预他们的生活,要把握适当的尺度。让孩子们自由发展,别把家长的期待强加在他们身上。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多与孩子交往,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谈谈心,了解他都经历了什么事,并适当地给孩子提供意见与建议,让孩子有心理归属感。

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孩子能否自信、健康、茁壮成长,取决于家长的一言一行和对孩子是否真正关心。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言:家庭抚养不只是物质上的,更是心灵上的抚养。只有在温馨和善的家庭环境里,孩子才能体会到温暖,才能体会到关爱。在将来,孩子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支撑着他丰满的灵魂,不畏风雨,充满信心地前行。